学院新闻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校本科生优秀导师总结表彰大会侧记
编辑:张明智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8日
让我的爱陪伴你成长——我校本科生优秀导师总结表彰大会侧记
[ 2009年1月7日 ]
    2008年12月30日下午,冬日的厦门,寒意袭人。但我校克立楼三楼报告厅内却暖意融融——我校本科生优秀导师总结表彰大会正在这里举行。会上,三个学院和三名本科生优秀导师代表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虽然他们的介绍各有特色和侧重,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对学生的爱,正是这份倾注在学生身上的浓浓爱心,为这个冬天带来了阵阵暖流。

                           人文学院:让学生在“书香”中成长

    人文学院历史系毛蕾教授指导的6位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阅读《史记》等相关先秦秦汉典籍,大二时学会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并尝试撰写专业论文,将阅读与写作中的问题与导师进行探讨,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和补充。其中,2005级本科生赵永磊到三年级时就有两篇高质量的论文分别被《史学史研究》和中华书局印发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及< 清史稿>修订工程简报》采用,其《关于< 史记>“贬天子”问题的解读》一文还赢得了2008年全国高校“史学新秀奖”的一等奖。

    这只是人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介绍,该院共有60位骨干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占全院教师的三分之一,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7名,占50%以上。在长期与同学们的接触中,导师们发现,爱上网、爱看电视、不爱读书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因此,该院将“培养起学生的读书兴趣”作为全体导师的一个任务,他们从引导学生读好书入手,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形成大家都爱读书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阅读、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深度。

    正是在这样的“良苦用心”下,目前,读书在该院已蔚然成风:各个班级都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读书会或读书小组;2008年11月,该院主办的“书香人文”读书节拉开帷幕;2008年12月5日,该院学生创办的电子杂志《墨乡》面世……

                                软件学院:导师首先要作学生的益友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首先要做学生的益友”,这已成为软件学院全体导师的共识。该院党委副书记夏侯建兵说,“只有首先与学生成为朋友,学生才会对我们说出心里话,道出最私密的话语,导师们才能‘对症’指导。”

    而要成为益友的前提条件则是与学生频繁的交流和沟通。为此,该院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集体指导、个别面谈、电话、短信、email、QQ群等多种渠道构成的点面结合的立体交流体系,做到联系日常化。据说,学院曾向全体学生宣布,若有导师不回复学生邮件或敷衍了事的,可向学院领导投诉,但迄今没有收到一例投诉。

    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软件学院本科生就业率接近99%,就业去向主要是厦门、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就业竞争激烈的省份和城市。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去向是: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名校。这是该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最好证明。

                                    海洋与环境学院:以科研优势促学生发展

    科研优势是海洋与环境学院的一大特色。为此,该院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以“科研优势促学生发展”的导师制工作思路。

    据该院副院长曹文清介绍,该院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组建导师组、 吸纳本科生加入课题组、参与国际教学合作项目等多种方式,为本科生积极创设良好的科研空间和条件。“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培养和指导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908’项目等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都能看到海洋与环境学院本科生的身影。”

    2006年12月与2007年4月,该院陈敏教授指导的2004级本科生郑敏芳同学两度搭乘“实验2”号科考船赴南海北部湾,参加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ST09区块水体环境的调查与研究。2007年10月,已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的她又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奔赴南极,参加中国南极24次科学考察。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该院像陈敏芳这样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本科生约有180多名,有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达40多篇。

                               新闻传播学院陈嬿如:“牧者”导师

    陈嬿如老师从来不逼学生们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也不给他们规定硬性的考试成绩目标,她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但又不被幸福贻误”。

    2007年,陈嬿如开始担任本科生导师,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带了15名学生。对于导师的角色定位,陈嬿如是这样理解的:“导师应该像牧者一样,将羊群领到水草肥美的地方,让他们在青草地、在河畔自由地徜徉,就饮于真理的活水之源,而这活水之源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经典。”

    这样的理解与她独到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幸福;教师的角色应由‘解惑’转向‘使惑’(即使学生产生困惑,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工作应由‘灌输’转向‘陪伴’——即见证学生青春中的一个成长阶段,作为朋友陪他们一起度过;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从‘学会’转向‘会学’;学生应该只崇尚真理,不崇拜教师……她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指导学生的全过程。

    一次,一名学生说:“真希望每周都能有一次与老师的聚会来坚定自己的意志和方向。”陈嬿如却说,“不,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指导,学生要尽力克服对教师的感情依赖和思想顺从,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凡事存疑,独立、自由而不放任。”

                             医学院韩秋英:用真诚搭建沟通的桥梁

    2007年成立的护理系是我校医学院的一个“新生力量”,我校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护士长韩秋英在护理系成立之初即担任了该系4名本科生的导师。

    韩秋英了解到,由于专业填报的一些原因,这29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被调剂到护理系来的,大家的学习思想极不稳定。因此稳定并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成为韩秋英面临的一个难题。

    “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些需要我们专业帮助的病患”,下定决心后,韩秋英便多次利用学生到我校附属中山医院见习的机会带他们接触一些手术后生理、心理倍受创伤的病人,并亲自为病人做护理。

    一次,韩秋英带领同学们来到病房,看望一位直肠癌病人,并亲自为这位病人做人工肛门的护理,目睹了韩秋英从为病人换下臭气熏天的造口袋直至病人最终在病房里自如走动这一全过程后,有学生禁不住问,“老师,您做的就是这份工作?”“是啊,”韩秋英不失时机地引导,“你们觉得这些病人需要我们的专业护理吗?你们觉得如果离开我们,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很痛苦?……”同学们一时都不说话了,韩秋英却知道,在他们心里,对这个专业已经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随后韩秋英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大型公益活动、与病患及其家属座谈、与一线护士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护理专业的现状及其广阔前景。

   “事实证明,真诚对待学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韩秋英如是说。

                                化学化工学院李清彪:学生挚爱的“彪哥”

    在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们更愿意称呼李清彪为“彪哥”而不是“李老师”,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称呼更亲切更自然。

    李清彪很忙,但在他的眼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什么都要让位于学生。每年除夕,李清彪一家都是过得“四分五裂”——儿子回了老家,爱人自己在家,自己则陪着系里没有回家的学生吃饭。“对于大学而言,它的第一产品是人,因此,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正是基于此,李清彪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关心和帮助。熟悉他的人都说,一个学期下来,他与学生谈话的次数比跟儿子谈话的次数都要多。

    会上,李清彪传授了一大堆合格导师的“秘笈”。除了爱心以外,以身作则、能力和办法等都是必备要素。“你必须首先让学生信服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据说,听过李清彪的课的学生都会无怨无悔地爱上化学,甚至还有些人因此转到了化工系。一次,一位学生在作业里给他留言说,“因为李老师,我们爱上了化工专业;也因为李老师,我们不会离开化工专业。”  

    怀一颗爱心,育满园桃李。“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生命中最富有的财富就是他的学生。担任导师是我们基本的职责,做好导师工作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教学伦理,当一名学生喜爱的导师是我们的幸福!” 会上,朱水涌老师的这一番话,也许道出了hg8868官方网站所有本科生导师的心声。 

    (记者  李  静)